原來我本是外族番人

慎終追遠,這是華人社會相當重視的一個部份,對我而言,能夠瞭解自己從何而來,絕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,而這正是關於我姓氏家族的事,最近出現一個令人意料之外的發展。倒沒有像八點檔連續劇那樣滴血認親的灑狗血劇情,但在知道事情始末之後,有一種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感覺。
印象中,在小學撰寫『認識祖先』的作業時,自父親、兄長的口中得到的都是,我們一脈傳自唐代名將郭子儀;兄長還曾告訴我,他看過祖母拿給他的祖譜,上面也是這麼記載的,因此,從小我們深信不疑的就是,我們是郭子儀的後代,且是唐代宗時期的駙馬爺郭曖這一支。不過,這些相信在一次與姑媽們的聚餐上,有了不同的變化。
父親告訴我們,前一陣子白奇郭氏宗親會的人透過臉書的私訊功能找到他,並確認我們正是家譜上的成員,原本父親並不以為意,認為只是一個宗親會在尋找宗族成員的過程,且過去父親曾認識郭氏宗親的成員,對方原先積極的想邀請父親參加,後卻因為族內字輩兜不上,父親也就不了了之,再加上,父親記得過去爺爺、奶奶曾經捐款贊助在大陸的宗族重建宗祠,因此留下來聯繫的資訊,並不足為奇;但這次『白奇郭氏』這樣的名稱,同樣引起父親的好奇;上網查了資料,並向宗親會確認後,父親才明白,過去對於先祖的認識,似乎不完全是那麼一回事。

白奇(亦有人稱『白琦』、『百崎』)是福建省惠安縣的一個鄉鎮,後被規畫為回族鄉,根據記載,居住在這裡的郭氏宗族是源自福建晉江一帶,先祖為『郭德廣』,波斯名為『伊本·庫斯·德廣貢·納姆』;據傳,郭德廣曾任元朝太常寺卿,於元武宗至大年間(13081311)奉命到泉州督糧(另有一說,指出郭德廣為至泉州經商的阿拉伯穆斯林商人,為阿拉伯與波斯混血後裔),當時,已經是元朝末期,南方反元、反色目人(註)的運動加劇,郭德廣因此無法還朝,於是在泉州當地娶妻,並入籍晉江法石,同時,為求自保而從漢姓改作郭德廣,並稱唐汾陽王郭子儀為祖上。郭德廣生有三子,其中次子仲遠在明朝洪武年間,遷徙到惠安縣白奇之地,成為白奇郭氏的開基始祖。
其實我們家族一直有一些較特別的風俗,例如:祭祖時不能祭拜豬肉,或是豬油製品,祖父告訴我們,這是因為傳說郭子儀年輕時,曾因為逃難躲入豬舍,吸食豬乳而存活,因此要後代心存感恩,故禁止用豬肉及相關製品做為供品;父親說,這樣的傳說或許是當時反回的情勢之下,讓先祖在不想曝光穆斯林信仰及身份,卻又不願放掉遵循故有規矩,所想出來的權宜之計,而禁拜豬肉這樣的規矩,在明白宗族是穆斯林後裔之後,似乎合理許多;另外,我們小時候常常吃到的點心『糋涸』,原來也是回族人的特色美食之一。


百崎回民的特色點心『糋涸』 (圖片來源:https://kknews.cc/travel/mlvrpg.html)

而大家在點點滴滴的回憶當中,慢慢的拼湊,似乎解釋了許多過去無法理解的習俗。席間我笑著說,所以我小時候被叫「番王」還是真的名符其實。這讓我不禁想到,多年前我曾在客運上遇到一位大姐,當時,他一直覺得我有中東人的血統,一直問我祖先是不是有阿拉伯人,那時候,我只覺得好笑,雖然我被誤認為外國人,並不是什麼新鮮事,從泰國、越南、印尼、菲律賓一直到日本、原住民都有,但中東人還是頭一遭,不過,現在我不得不說,那位大姐真是好眼力,或許真的先祖血統中的特色,在我身上展現得還算是蠻明顯的。

而我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,正好『回顧』了一下甄環傳,看到為了讓甄環能順利回宮,皇帝讓她改姓鈕祜祿氏,瞬間從漢人變成滿人。也許在歷史的洪流中,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,在尋找這些資料的時候,我也看到有一派的論述,認為『白奇郭氏』還是傳承自郭子儀之子郭曖一脈,只是當初郭德廣於元朝任官,進而順應時勢信奉伊斯蘭教,而有回族風俗流傳至子孫,並非如一般所言為色目人後裔。

事實上,時代久遠,當時的狀況確實無法考據,僅能依照現今找到的證據推敲,就算當時先祖是色目人後裔,但隨著宗族自元明傳至今,漢化程度已經頗深,回漢血緣交融及時代演進之後,真正的血統和多數的習俗、傳統早已被沖淡,被流傳下來的僅是當初的一小部份,且現在早已是世界一家,到底我們的血液中,純正的炎黃子孫血統還剩多少?或許應該這麼說, 我們所應該重視、珍惜、傳承的,是這些讓我們和先祖緊緊連結的傳統習俗;藉由這些特殊的習俗,我們明白自己來自何方,根源自何處,不僅與先祖有所連結,也與宗族中的成員藉此相互聯繫,同時,再把這樣的習俗傳被後代子孫,成為我們宗族中最重要的資產。

(註:元朝統治者奉行『民族四等級制』,分別為最上等的蒙古人、色目人次之,接者為漢人、最後是南人。其中色目人即是指當時中亞西亞歐洲民族的統稱,因民族複雜,統稱為各色名目的人,而稱之,其中以回人居多。
(資料參考:維基百科、https://kknews.cc/zh-tw/history/mq3y62.htmlhttps://kknews.cc/zh-tw/culture/6n4rxxv.html

留言